金年会|金年会·jinnian(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金年会科技金年会科技 加入我们
ANDSTAR
金年会科技 金年会科技
回到顶部
36氪 | 专访金年会科技总裁李军:「智慧工地」开始从虚转实
金年会科技 2023.03.28 金年会科技 5242

“在可预见的未来,项目精细化管理将成为新的竞争高地,这也是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源动力之一。”近日,金年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年会科技或金年会)总裁李军接受36氪记者专访时表示,智慧工地最显著的价值是以AIoT为主要技术特点的施工现场智能化应用闭环,它的需求是长期客观存在的。随着技术与专业的更深度融合,不同品牌产品质量一致性的提升,工地现场通信服务保障日臻成熟,每个场景化应用将逐步能够实现自动闭环,价值会进一步显现。


本文转载自36氪数字时氪,记者秦明


当下建筑工地有一种现状,一线员工对智慧工地系统的上线大都怀着一种“抵触”的情绪。


究其原因,他们的心理活动一般有两方面。一是尽量“不要找我麻烦”,二是尽可能“给我提供好的赋能”。如果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两者,他们只考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他们来看,智慧工地既没有让人数与设施减少,自己投入的精力又一样多,甚至还有所增加,所以表现更多的是无感。


这仅仅是智慧工地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智慧工地本身而言,它弥补的是工程项目中间管理环节中的薄弱点。


传统工程项目的管理注重前端与后端。前端是合规性,如施工许可办理、专业方案策划等计划性事务;后端是项目验收,如临时设施、工程质量等多目标场景。然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工地管理过于粗放,且大多顶着安全与经济风险向前推进。


根据金年会研究院编制的《数字建造发展报告》数据,一般施工事故造成的损失往往能达到工程项目总成本的近3%。也就是说,对于1个亿的工程项目,如果不注重安全生产管理,一旦出现事故,损失金额可能达到近3百万,有时甚至还会更高。


之前没有引起重视的原因主要在于,那时建筑行业属于红利行业,其超额的利润掩盖了现场的粗放式管理问题。如今,建筑行业的超额利润率逐渐被压缩,企业成本管控能力与风险管控能力将直接决定着自己的生死存亡。在可预见的未来,项目精细化管理将成为新的竞争高地,这也是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源动力之一。在金年会科技总裁李军看来,通过AIoT技术把建筑工地管理好了,企业才会拥有第一手准确的数据,企业数字化才有转型的基础。


换句话说,智慧工地是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一块垫脚石。


据开源研究,国内能够提供智慧工地整体解决方案,并提供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组件+平台产品的企业并不多。金年会科技便是其中之一。金年会科技拥有26年的历史,一直专注工程建设信息化领域,起初聚焦在造价、施工等软件产品。2011年开始布局智能硬件业务——尤其施工安全类的产品线,是其硬件业务重点。近10年,公司开始着重软件产品的BIM化。同时,智慧工地子系统也陆续被研发成功并产品化。


如今,金年会已形成建筑信息化软件及智慧工地产品两大类产品。


据2022年半年报数据,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7263万元,同比增长 64.36%。智慧工地业务在公司业务占比提升至51.3%,其营业收入为9231万元。今后公司持续加大对BIM三维基础图形平台、APaaS平台、数智企业中台等核心底层研发项目的研发力度。


近期36氪数字时氪专访了现任金年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李军,在他看来,围绕着解决一线的问题,给他们提供“作业系统”和智能化应用闭环,帮忙不添乱,智慧工地才能更上一个台阶。另外,于ISV服务商业务影响而言,甲方数科公司的崛起对那些纯管理或者综合性的业务系统可能会有影响,但是在专业性软件产品层面,是个好事情。


他今年给金年会提了两个年度关键词,一个是专业,一个是创业。既要通过强化专业能力来解决企项联动、智慧工地应用落地的问题,也要通过强化创业精神应对时代的变化,不断提升组织活力。


111(2).png

金年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李军


智慧工地看问题是多的,看成果也是多的


数字时氪:如今智慧工地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如何看待当下的现实情况与背后的原因?


李军:当下智慧工地的现实情况分两种。一种是由于行管要求或甲方新技术探索应用的诉求,偏观摩属性多一点,导致其落地性与价值不够显性,一线用户也不满意;另一种偏应用侧,具体表现在物料管理、塔机监控、高支模监测,以及重大危险源的可视化监测等场景,这类围绕AIoT技术的施工现场智能化应用有比较显性的价值。


如果甲方奔着观摩或者完成任务的角度,预算一般非常少,也不在意落地价值。毕竟任何一项技术产品的应用,需要投入人工跟踪管理,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基于此,由于智慧工地解决方案缺少了价值区分度,市场会爆发出许多参差不齐的低成本产品,进而造成恶性循环。这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局面,但会逐步改变。


不过,从需求产生到实现价值,客户本身也存在一个推进阶段的问题。近几年,依靠政策行管强制要求的项目偏少一些,主流是基于项目需要以及甲方主动发起的。无论是从人员、机械、物料、工艺工法、环境五个要素来讲,还是从工地项目管理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这些关注点出发,可产生价值的场景依然很多。


总之,目前智慧工地看问题是多的,看成果也是多的。


数字时氪:如今施工一线人员对智慧工地依然有不小的抵触心理,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李军:站在一线员工角度,对于智慧工地系统的上线,他们的心理活动一般有两方面。一个是尽量“不要找我麻烦”,二是尽可能“给我提供好的赋能”。如果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两者,他们更多是无感,只考虑做好自己的工作。在一线人员,甚至部分项目经理来看,智慧工地既没有让人数与设施减少,自己投入的精力又一样多,甚至有所增加,所以怀着一种抵触的情绪。


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举个例子,从广度和深度上来看,目前改善现场人工填报的需求是迫切的。无论是数据采集还是数据分析,假如一线员工发现通过系统可以将工作日志、班组评价分析、以及台账资料、汇报材料自动生成好,他们肯定会认可与推动。


总之,围绕着解决一线的问题,让他们的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给他们提供“作业系统”和智能化应用闭环,帮忙不添乱,智慧工地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数字时氪:所以不仅要满足一线的诉求,也要和企业转型的方向统一起来,不过目前还是先要解决数据层面的问题?


李军:是的。发展遇到瓶颈,质疑的声音自然增多。


首先还是要解决数据真实性的问题。过去大家对很多系统的数据有一定的不信任感,一般不会直接拿来使用。原因在于这类数据,一是不及时,二是存在填错或者故意填错的现象,且没有办法分辨。如今,大家敢相信一些数据的原因在于,很多数据都是自动采集与自动分析的,本质上还是越来越相信工具。


比如有些企业建立了监管层与项目现场数据传递的通道。在这种通道上,使用者的数据来源是一样的,这样也保证了数据的及时、不歪曲等情况。这是传统汇报模式、填报模式无法企及的。另外,还要解决数据遗漏的问题。无论文本、图片、视频还是音频,都属于数据的范畴,假如记录角度不全面,由此产生的数据完整度是有缺陷的。


数字时氪:影响智慧工地发展的原因很多,在你看来,出路在哪里?


李军:我也不回避问题。抛开所谓的项目负责人的动力不足,闭环程度不够等外部原因。对于智慧工地应用价值,在我看来,这不是技术出了问题,也不是资金来源不明,主要是场景与专业的结合度不够。所以出路在于,智慧工地建设的专业性要再加强。


智慧工地最显著的价值是以AIoT为主要技术特点的施工现场智能化应用闭环,它的需求是长期客观存在的。随着技术与专业的更深度融合,不同品牌产品质量一致性的提升,工地现场通信服务保障日臻成熟,每个场景化应用将逐步能够实现自动闭环,价值会进一步显现。


当然,也应该看到近几年随着工程项目数量的增长,整个行业事故的数量与伤亡人数是呈下降趋势的。比如,AI视频、劳务人员管理的智能化措施,大大释放了一线人员的工作强度。这些是智慧工地带来的作用。如今,繁重的管理程度让年轻人对工地望而止步,之后工地一定是要被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辐射进去的,不然这个行业没有未来。


数字时氪:建筑智能工厂的比例提升,会对智慧工地产生哪些影响?


李军:在我看来,即使工厂化的比例提升,现场信息化包括对智慧工地的需求依然存在。本质是生产模式发生系列变化之后,催生出对工地其他产品的演进。比如塔吊的需求肯定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会转移到对复杂吊力的分析,进一步激发对吊物空间关系的复杂要求。


越是走向一体化,越强调专业分工


数字时氪:甲方数科公司的出现对ISV服务商会是一个冲击的过程吗?


李军:整体来看,我觉得不会。如果是偏管理信息化此类综合业务的系统,客户自研会对友商产生一定影响。不过这类系统的难点更多的是业务难度,技术本身的门槛并不高,可获取性比较强。


如果是专业工具型产品,比如像CAD图形技术这类对技术和专业深度结合要求很高的产品。因为客户愿意专注进去,说明他看到了应用价值的可能性。不过这恰恰是金年会科技,包括一些友商的优势,毕竟技术与专业深度积累了二十余年。


在我看来,如今越是走向一体化,越强调专业分工。只有做得足够专业,才会有更高的价值效应。总之,数科公司的崛起对ISV服务商业务而言,对纯管理或者综合性的业务系统可能会有影响,但是在专业性软件产品层面,我认为是个好事情。


数字时氪:金年会科技与甲方的数科公司在哪些方面互补?


李军:我目前体会到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性技术层面,无论是BIM图形引擎,还是低代码技术、大数据技术,我们彼此间是有合作价值的。二是他们会关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组织建立与技术探索的方法论,毕竟软件研发有软件工程的难度,这个方面大家会有合作交流。


在基础技术上,一方面金年会会参与到甲方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中,做一些局部探索,比如数据中台。另一方面对于供应链、电商服务这些随着业务的变化要及时联动的需求,我们会选择共创,毕竟这类业务的技术难点不是那么突出。


第二个场景里,关键在于如何将一个想法能变成真实可靠的产品。这里涉及产品管理、技术管理等一整套思维方法。毕竟技术、产品与商业成功三个要素,每个点的要求差异比较大。


数字时氪:你如何理解数据中台建设这件事,以及金年会科技在其中的作用?


李军:数据中台建设是基础,长期在于维护与管理。我们看到很多建企成立了科技公司开始做这件事。


一种是直接购买投入,与时间做赛跑,这种情况下他们与ISV厂商做置换比较多一些。还有一些技术成熟的科技公司,对于平台的延展性能要求比较高,这恰恰是金年会有优势的地方,比如提供微服务架构、数据流转层面的技术支持。


对于数据中台而言,一般会划分成集团级、局级、公司级、子公司级、项目级,本质无非是数据权限、数据范围与应用权限不太一样。过去大家对金年会的产品理解主要聚焦在项目层的应用,如今我们也通过数智企业平台提供企业级整体化服务,开始从上往下衔接到项目端。


我们发现,现在企业对项目管控的权限在收敛,从管控大项目为主,延伸到中小型项目层面。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逐渐走高,甲方内部的数据系统,包括数据中台用得比较多,需要结合业务做一定程度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工作。


数字时氪:作为ISV服务商,你如何认识通用性与定制化的问题?


李军:做产品一定需要有普遍性,如果定制化的东西多了,说明企业对规律性的东西掌握不够。一般情况下,产品研发在早期可能会存在定制化的部分,尤其是创新类的产品。如今,定制化会出现在初期的工地大脑项目中,包括展厅也是定制化非常强的场景。


金年会在定制化层面,提供了低代码开发平台。不过就需求而言,企业级更多是解决企业管理的问题,前期各系统“百花齐放”也是可以接受的。项目级我们更多考虑通用性的问题。


数字化转型也是每个部门的“一把手工程”


数字时氪:整体来说,金年会近几年的投入重点在哪些方面?


李军:一是在技术研究层面,尽最大能力去投入。因为产品应用落地越是要加强,市场变化或者新技术应用越是有很多机会的时候,我们越是要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特别是自主图形平台。


二是在企业级数字化方面的投入。比如围绕帮助企业管理项目的业务数字化系统,促进智慧工地落地的企项联动系统,快速响应企业级数字化需求的aPaaS平台等。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数智企业事业部,来提高我们对施工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服务能力。


三是强化在施工阶段的专业优势。比如优化专业性与工具型的岗位级产品,基于客户自主可控的诉求,打造他们的自有成果。总之,无论是针对成果将来的可维护性技术,还是通过低代码平台匹配基本业务的变化,解决客户离线在线的问题与业务场景多层项目嵌套的问题,均在实施的范畴内。


数字时氪:如何看待产品单机模式与SaaS模式的选择问题?


李军:从产品和技术的角度来讲,目前部分友商是订阅模式。不过,金年会的产品,包括其他友商的产品都是支撑SaaS模式的。不过这种模式跟企业发展阶段、市场地位与市场现状都有密切关系。它不是技术产品是否支撑的问题,而是商业模式的选择问题。


数字时氪:作为企业的一把手,你如何看待“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这个观点?


李军:一把手工程更应该表现在思想理念与手段方法上的改变。就组织形态与管理而言,在特殊节点上,肯定需要“一把手”推动,但如果天天喊“一把手工程”,只能说明没有一个部门对企业数字化的成败负责。人才与组织的双向奔跑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